我校药学院微生物代谢工程与高效利用团队,以滨州医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和唯一通讯作者单位,近期在国际权威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中科院JCR一区,2024年影响因子:9.0)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Haematococcus pluvialis responding to blue light signals”的最新研究成果。我院崔玉琳副教授与硕士研究生邹鑫雨、邢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孟春晓教授为该文章唯一通讯作者。
虾青素是一种脂溶性类胡萝卜素,因其强抗氧化活性而表现出多种生理功能,如抗氧化、抗炎、抗癌等,目前已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及水产养殖等领域。雨生红球藻是天然虾青素的最佳来源,目前研究认为蓝光是诱导雨生红球藻合成虾青素的关键因素,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晰。
为了研究蓝光诱导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的机制,本研究首先确定了参与虾青素合成途径的基因中可能响应蓝光信号的八个潜在顺式作用元件(BLE1至BLE8),然后筛选并鉴定了两个相应的转录因子HpZF和HpMYB。其中,HpZF和HpMYB分别与BLE7和BLE3特异性结合。为了进一步确定这两个转录因子在响应蓝光信号中的作用,在裂殖壶菌中表达了这两个转录因子,并导致虾青素水平显著增加,其中HpMYB对裂殖壶菌转录组的影响更大,但对蓝光诱导无响应。本研究为从分子水平探索蓝光对虾青素合成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方向,为全面开发虾青素资源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滨州医学院科研启动基金等项目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原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lDgD3QUFZUM1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