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一级学科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9-19浏览次数:183

 

生物学一级学科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10)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生物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2.掌握一门外语(一般为英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

3.掌握生物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在社会不同部门独立承担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研发与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方向

(一)细胞生物学

1.细胞信号转导

2.细胞分化与调控

3.干细胞基础与临床

4.肿瘤细胞自噬与凋亡

5.疾病发生的分子与细胞机制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疾病发生机制与药物干预

2.基因工程药物

3.纳米生物技术与生物材料

4.抗体与疫苗药物开发及机制研究

5.ncRNA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

(三)微生物学

1.海洋微生物学

2.微生物工程

3.应用微生物与发酵技术

4.微生物药物学

三、学习年限

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研究生应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习计划,须提前三个月由研究生提出申请,导师同意,经所在院(系)审核后向研究生处递交延期报告,经批准后方可延期;因学位审核不合格需延长学习时间者,须由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建议,向研究生处递交延期报告,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延期。延期期间所发生的费用自理。硕士生在籍时间不得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既要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并由同一专业或相关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指导小组,以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导师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指导硕士研究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3.支持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生物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硕士研究生要求完成28学分,其中必修课≥20学分,包括公共课8学分、学位基础课6学分、学位专业课≥3学分、学术活动3学分;选修课≥6学分,包括学位选修课≥4学分,其他选修课2学分。研究生课程必修课成绩以70分为合格,≥70分可计学分;选修课成绩以60分为合格,≥60分可计学分。必修课不合格需补考,选修课不合格可选修其它课补齐学分,必修课同一学期两门不合格,累计三门不合格按退学处理。

(一)必修课                                  20学分

1.公共课:                                  8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K009003         2学分

自然辩证法(K009011                           1学分

公共英语(科学学位)(K010002                 4学分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K099003                   1学分

2.学位基础课:                                  6学分

高等生物化学(K006010                         2学分

分子细胞生物学(拟申请开课)                    3学分

专业英语(科学学位)                            1学分

3.学位专业课:从以下课程中选                  3学分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拟申请开课)                  1学分

细胞培养技术(K013011                         1学分

细胞工程技术(K006007                         1学分

基因工程技术(K006029                         1学分

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K006006           1学分

4.学术活动                                    3学分

学术讲座(K099001                             3学分

(二)选修课                                6学分

1.学位选修课:从以下课程中选                  4学分

生物技术制药(K006027                       1.5学分

SCI论文写作(K013007                        0.5学分

分子生物学(K001021                           2学分

病原生物学新进展(K001046                   1.5学分

细胞生物学新进展(K006005                     1学分

高等有机化学(K006036                         2学分

分子药理学(K006041)                             2学分

动物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K013010         0.5学分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K006042                   2学分

色谱分析(K006032                             2学分

微生物与固定化酶技术(K014007                 2学分

生物电子显微观察与活细胞检测技术(K013008     1学分

细胞治疗技术进展(拟申请开课)                  1学分

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进展(拟申请开课)            1学分

2.其他选修课:从以下课程中选                  2学分

代谢控制发酵技术(K014005                     2学分

论文撰写与投稿(K006050                     0.5学分

医学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K007029               2学分

新药药理与毒理(K006046                       1学分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及其在科研中的应用(K001047)  1学分

临床药理学新进展(K006008                     1学分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K006034                     1学分

体内药物分析(K006033                         1学分

临床基因诊断与治疗(K013006                   1学分

临床免疫学新进展(K001039                     1学分

临床流行病学(K007003                         1学分

神经科学新进展一(K001040                     1学分

神经科学新进展二(K001041                     1学分

实用营养与保健(K007005                     1.5学分

健康管理学(K007006                         1.5学分

现代毒理学(K007007                         1.5学分

病理学新进展(K001020                       1.5学分

医学信息技术(K007002                       1.5学分

影像诊断学(K002018                         1.5学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K009002)                     0.5学分

创新思维与项目管理(K007052                 1.0学分

临床沟通技巧(K002067                       1.0学分

大国关系与世界格局(K009004)                   0.5学分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K009007                   0.5学分

医学人文评论(K009006                         1学分

六、中期筛选

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的中期考核筛选。考核内容包括所修课程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考核时间安排在第3学期进行。学位课程总平均成绩应达到75分以上。

七、实习实践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等,课内外时数以120小时为宜。各学科要对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实践的形式、内容、时间和考核办法,提出具体要求。

学术活动是每一位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在学期间,硕士须参加学术活动至少15次,鼓励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活动,未达到规定要求不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八、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类型可以是专题研究、典型案例分析、技术改革方案等,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题设计思路正确、技术路线明确、数据真实、语言叙述通畅准确、文章结构合理,在理论观点或实验方法上有创新性,或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学院对生物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进行三集中管理,即组织有关专家对研究生进行集中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学员须在规定时间节点内完成相应课题研究任务。

1.选题。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尽量体现学科发展前沿,对本学科的发展具有科学价值或对生产实际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应用价值。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二学期末选定研究课题,并由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2.课题检查。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生严格按《滨州医学院科学研究实验记录规范》进行实验记录,原始记录不得随意涂改、删除或增减。导师应经常查阅原始记录,检查课题进展情况,一起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研究生毕业前须将所有原始实验记录交由学院存档。

3. 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

课题研究完成后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论文撰写。论文初稿形成后由导师审改并安排预答辩,研究生再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由导师正式审定完稿。研究生通过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考试,完成学位论文,经导师同意后,按《学位工作细则》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申请答辩。答辩前,学位论文需聘请与论文有关学科的(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专家2人进行论文评阅。论文评阅分署名评阅和“双盲”评阅两种形式,署名评阅由各院系所组织,双盲评阅由研究生处统一组织。评阅人应当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评阅人评语不允许打印。

论文要进行公开答辩。答辩委员会由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的专家5人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1人。论文答辩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须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委员会设秘书1人,负责记录和整理答辩有关材料。答辩委员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2/3或以上同意为通过。如答辩未通过,经论文答辩委员会2/3以上成员同意,可在半年至1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