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建设与发展规划
(2018-2022)
一、学位点建设和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学科方向与特色
生物学(Biology)属于理学学科门类。学校于 2018年 3月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方向主要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具体方向和特色如下:
细胞生物学:具体方向为(1)细胞信号转导;(2)细胞分化与调控;(3)干细胞基础与临床;(4)肿瘤细胞自噬与凋亡;(5)疾病发生的分子与细胞机制。特色有(1)细胞信号转导:完成全球首次胰岛细胞内胰岛信号的实时监测,开展了糖尿病治疗药物靶点的研发,肿瘤生物标志物鉴定与临床转化研究;(2)细胞分化与调控:实现了microRNA重编程诱导体细胞高效产生患者自体神经干细胞,开展了重编程细胞发育缺陷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和提高重编程效率的方法研究;(3)肿瘤细胞生物学:抗肿瘤药物筛选及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等。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具体方向为(1)疾病发生机制与药物干预;(2)基因工程药物;(3)纳米生物技术与生物材料;(4)抗体与疫苗药物开发及机制研究;(5)microRNA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特色有(1)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microRNA与癌症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癌症放疗耐受发生机制及逆转策略研究等;(2)脏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其药物筛选:肺纤维化发生中长链非编码RNA的调控机制,肺纤维化发生中多靶点多通路立体分子调控网络的构建等;(3)遗传性聋分子机制与药物干预的研究:建立了多种遗传性聋小鼠模型,发现多个基因突变可导致小鼠听力障碍,首次用药物治疗小鼠遗传性聋获得成功;(4)纳米生物技术与生物材料:生物医用纳米材料及纳米药物载体的构建、表征及应用研究等。
微生物学,具体方向为(1)海洋微生物学;(2)微生物工程;(3)应用微生物与发酵技术;(4)微生物药物学。特色:(1)海洋微生物学:渤海湾海底沉积物中放线菌多样性及抗菌活性研究,抗肿瘤活性肽类成分的研究,已从链霉菌中分离出一个生物活性物质Grisemycin;(2)应用微生物与发酵技术:基因工程高效表达技术研究、发酵条件优化、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等;(3)微生物药物学:靶向抗肿瘤重组蛋白药物和抗体药物的研发,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艰难梭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纳米抗体的研发等。
(二)学科队伍(包涵人员规模、人员结构、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6人,包括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硕导2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7人,达到总人数的75%,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有海外留学经历的12人。专任教师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生物学或相近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成员富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形成了既有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领军,又有优秀中青年骨干和充满活力与朝气青年教师的良好的教学梯队,可持续发展势头明显。
(三)人才培养(课程与教学、培养质量)
目前已制定了滨州医学院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三个二级学科中“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完备,“微生物学”方向个别课程有待开设。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的均是副教授以上或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培养过程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既要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此外,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并由同一专业或相关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指导小组,以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导师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指导硕士研究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四)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本学科点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39项,年均8项,纵向科研经费达到1090.7万元,学校为国家级课题制定了1:1的科研经费匹配政策,为省部级课题制定了1:0.5的科研经费匹配政策,再加上其他各类课题经费后总经费达到2100多万元,年师均科研项目经费12万元;在本学科领域期刊上发表论文101篇,年均20篇,其中SCI论文80多篇;专任教师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在学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比例占本学科本科生总数的50%以上。
(五)学术交流
近五年来,学科教师多次参加国内外访学交流和学术会议,极大提高了本学科的知名度。本学科3名教师到国外高水平高校或科研院所访学交流,4名教师到国内高水平高校访学交流,学科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报告11次。
(六)支撑条件
教学上,学校设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制药等多个教研室,能够保证研究生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科研平台上,学校设有“医学生物技术”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强化实验室),其他科研平台还包括精准医学研究中心、系统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所、中美转化医学研究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所、烟台市糖尿病靶向药物研究中心、渤海药物研究院、方剂效应与临床评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等。
本学科建设点与病原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肿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军医大学)等国内著名的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合作。与多家烟台知名生物制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专业图书资料情况:图书馆现有生物学书籍(含电子读物)4万余册,拥有期刊数(含电子读物)1万余种。近三年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达2万元。专业图书、期刊种类齐全,资料丰富,能满足教师教学及学生课外学习需求。
(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及科研基地缺乏。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对学科发展及学术影响力的提高极为重要,生物学科尚没有依托学院建设的省级以上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因此支撑学科发展的软硬件条件相对薄弱。
2.同其它两个学科方向相比,微生物学方向高层次人才不足,尤其缺少领军人物。
二、学位点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力争把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成在省内外拥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的特色鲜明的学科硕士点,并实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基地平台等方面的显著提升。
三、学位点建设与发展的建设思路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引进与培养并重,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凝练学科方向,提高科研水平,培育高层次的科研成果,提升整体科研实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搭建先进的教学和科研平台;构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四、学位点建设与发展的具体内容
(一)学科方向与特色
根据国家和地方需求、国际前沿和现有基础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明确学科方向内涵,形成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向和团队。力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三个二级学科各培育2-3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
(二)学科队伍(包涵人员规模、人员结构、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引进学科领军人物为重点,围绕尖端人才,组建学科团队,树立学科特色,打造学科品牌。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营造聚集人才、吸纳人才和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鼓励创新,支持冒尖,人尽其才,合理流动,促进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朝气蓬勃、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师资队伍。在现有人员基础上力争引进生物学领域高水平学科带头人1-2名,培养学科带头人2-5人,引进青年博士4-6名。
(三)人才培养(课程与教学、培养质量)
继续完善生物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新增专业必修课2-3门,专业选修课5-10门;积极进行研究生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开展小班模式教育试点,课堂教学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讨论式教学模式;与国外名校保持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采用与国外名校联合课堂教学模式。
(四)科学研究
积极推动科研团队建设,避免单打独斗,形成科研合力,杜绝急功近利,冲击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水平科研课题立项,积极鼓励教师申请高水平科研奖励。力争每年立项国家级课题2项以上,省部级课题2项以上,发表SCI论文20篇以上。力争五年内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项以上。
(五)学术交流
鼓励导师及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每年办一次研究生的“春令营”,到国外的知名高校走访学习,学术交流,开拓视野。要求学科教师平均每年参加一次学术会议,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学术会议;积极帮助学科教师申请国内外访学交流,力争3名以上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5名以上教师到国内高水平大学访学;五年内,争取举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2次以上。
(六)支撑条件
以学院现有教学科研平台为基础,构建生物学一级学科基础研究平台。根据学科的重点突破方向和特色方向,有计划的建设模块化的特色研究平台,改善生物学基础研究平台匮乏的现状,积极争取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落户学院。五年内争取省部共建实验室1-2个,争取新增1-2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1-2个校级重点学科。
五、学位点建设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配合学校制定一系列研究生培养教育制度,使招生复试、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经费管理、毕业答辩、学位授予等环节均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强化导师负责制,对新生和新聘导师进行培训,学习各项制度、政策,并制定研究生管理手册和导师指导手册。建立完善的导师选拔、上岗和评价制度。
(二)组织机构保障
学院各部门、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从保证学科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角度出发,认真服务于本学科的工作计划,形成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团队,使硕士点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
(三)导师保障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研究生导师工作规范,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和研究、认真教书育人。改变单一科研导向的导师评价机制,将研究生成长成才作为导师考核要素。建设教学交流和新任导师培训平台。加大对导师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力度。支持导师合作开发、开设课程,鼓励国际和跨学科合作。鼓励教师流动,完善校内外“双导师”制,聘任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及境外专家,优化导师队伍结构。
(四)经费保障
学校和学院将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在学生奖助、硬件建设、学术氛围营造等方面切实解决研究生培养的条件问题。
(五)权益保障
建立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全方位了解研究生对导师、教研室、学科、院(系)、职能部门和学校的满意度及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