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华培训心得——做合格导师,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7-09浏览次数:296

6月份,本人作为研究生导师参加了线上举办的第二期“清华大学—滨州医学院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管理暨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聆听了来自于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各位专家进行了关于专复合型人才培养、国际科技形势、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等多方面的报告,来自培训班其他导师在微论坛分享的自身研究生培养经验,并与组内其他导师进行了相互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实际学习和领会了国家一流高校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发展历史和改革经验,根据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进行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创新,以及从学科建设平台出发以及导师能力提升方面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受益匪浅。

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杨帆教授首先以清华大学为例介绍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像我们展示了为满足国家关于专业型、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清华大学顺应国家政策从招生录取方式到最终的学位授予过程都进行了系统改革,包括推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专项能力提升项目以及跨院系事件平台等。

随后,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的高彦芳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的雷丽萍院长也结合自身高校经验,讲述了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改革经验和可应用的措施,如注重专业实践,进行临床医学交叉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建设,重视医学专业学科评估等。高院长和雷院长的报告对于我校临床医学的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赵刚研究员,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副系主任段远源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姚云教授针对研究生培育过程中导师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了报告。赵刚研究员介绍了当前国内、国际科技形势及格局,指出了我们国家要发展,就要促进科技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掌握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这就给我们自身的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生培养教育提出了要求:一是作为高校科研主力军,我们在科学研究中要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出发,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形势,聚焦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们要专注于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性人才,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尤其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建设输送高水平高能力人才。

 段远源教授介绍了如何成为一个好导师及如何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平衡好“PUSH”和“NICE”,姚云教授则提到了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如何把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两位教授的报告引起了我的共鸣。到目前为止,在协助进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确实也遇到了两位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的问题。例如,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直接制定了研究生的科研项目,科研内容和实施进展,直接代劳学生进行论文的修改、投稿,答辩时期发现尽管学生完成了科研任务,但是在论文书写,结果整理,格式规范等中依然存在问题等。结合两位教授的实践经验以及我自身的实际情况,我对如何解决自身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将在今后的研究生指导过程中进行改进。

一是注重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引导。“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于渔”。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引导研究生形成独立的科研思维,而不仅仅是导师科研思维的“代行者”。这需要根据研究生个人的技能,个人的意愿进行不同科研选题的安排,引导研究生阅读国内外最新文献,参加组会和各类学术论坛交流,了解当前学术发展趋势,再进一步思考现在仍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如何解决,并深入了解即将进行的科研课题研究目的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根据科技发展趋势还可以有哪些改进。从而培养研究生形成自身的创新思维。

二是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培养目的是为社会直接提供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因而要保证研究生具有独立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在工作中不要做到大包大揽,事事代劳,而是勇敢放手让研究生去努力和尝试,对于研究生有“容错”和“纠错”机制,才能促进研究生形成独立实践和工作的能力。

三是严格把关研究生的毕业答辩。研究生答辩是整个研究生教育培训的最后一环,即意味着要为社会输送符合国家需要高水平高素质专业人才。在该过程中,要对研究生是素质进行全面考核,包括对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研实践能力、语言论述能力等多方面的全面考核,一定要保证研究生在所有方面全部达标,符合要求才能完成答辩。而不能仅仅认为研究生几年内劳苦功高,最后在论文撰写中就算欠缺也算其达到答辩要求。这也要求我们要将对研究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

研究生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高端人才的历史使命。作为研究生导师的我们,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研究生创新、实践等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考核,这是我们对社会支持的回馈,也是对国家发展的重要贡献。